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下达1998年原煤生产量及库存量“双控制”指标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13:12  浏览:97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下达1998年原煤生产量及库存量“双控制”指标的通知

煤炭工业部


关于下达1998年原煤生产量及库存量“双控制”指标的通知
煤炭工业部



各煤管局、省(区)煤炭厅(局、公司)、各直管矿务局(公司)、北京矿务局、神华集团公司、华晋焦煤公司、伊敏煤电公司:
部决定1998年继续对原煤产量和库存量实行“双控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区、各单位实际情况,1998年全国原煤生产总量控制在13亿吨、库存煤量控制在6000万吨的范围内。(具体指标见附表)
请你单位按上述“双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认真落实。并于1998年2月15日以前将分解计划(按附表格式填写)和实施措施一式两份报部生产协调司,一份报规划发展司。
附件1:1998年原煤产量及库存量计划表
附件2:1998年全省各类煤矿“双控制”计划表
附件1:1998年原煤产量与库存量控制计划表
单位:万吨
-------------------------------------
| 单 位 | 原 煤 产 量 | 库 存 |
| |------------------| |
| 名 称 | 合计 | 其中:国有重点 | 煤 量 |
|---------|--------|---------|------|
| 全 国 合 计 | 130000 | 56599 | 6000 |
|---------|--------|---------|------|
| 开滦矿务局 | 1900 | 1900 | 35 |
|---------|--------|---------|------|
| 大同矿务局 | 3703 | 3703 | 165 |
|---------|--------|---------|------|
| 平煤集团公司 | 2020 | 2020 | 45 |
|---------|--------|---------|------|
| 淮南矿务局 | 1350 | 1350 | 60 |
|---------|--------|---------|------|
| 淮北矿务局 | 1650 | 1650 | 75 |
|---------|--------|---------|------|
| 大屯煤电公司 | 560 | 560 | 8 |
|---------|--------|---------|------|
| 平朔公司 | 1400 | 1400 | 20 |
|---------|--------|---------|------|
| 北京矿务局 | 493 | 493 | 12 |
|---------|--------|---------|------|
| 北京市 | 460 | | 20 |
|---------|--------|---------|------|
| 河北煤管局 | 5014 | 2105 | 120 |
|---------|--------|---------|------|
| 山西煤管局 | 29372 | 8719 | 1700 |
|---------|--------|---------|------|
| 内蒙古煤管局 | 6311 | 3054 | 250 |
|---------|--------|---------|------|
| 辽宁煤管局 | 5648 | 4020 | 110 |
|---------|--------|---------|------|
| 吉林煤管局 | 2526 | 1280 | 100 |
|---------|--------|---------|------|
| 黑龙江煤管局 | 7855 | 4440 | 677 |
|---------|--------|---------|------|
| 江苏煤管局 | 2059 | 1300 | 70 |
|---------|--------|---------|------|
| 浙江煤管局 | 115 | 75 | 4 |
|---------|--------|---------|------|
| 安徽煤管局 | 1700 | 30 | 70 |
|---------|--------|---------|------|
| 福建煤管局 | 900 | | 45 |
|---------|--------|---------|------|
| 江西煤管局 | 2134 | 665 | 160 |
-------------------------------------

-------------------------------------
| 单 位 | 原 煤 产 量 | 库 存 |
| |------------------| |
| 名 称 | 合计 | 其中:国有重点 | 煤 量 |
|---------|--------|---------|------|
| 山东煤管局 | 7765 | 5580 | 115 |
|---------|--------|---------|------|
| 河南煤管局 | 8484 | 2707 | 500 |
|---------|--------|---------|------|
| 湖北煤管局 | 1130 | | 30 |
|---------|--------|---------|------|
| 湖南煤管局 | 3917 | 652 | 232 |
|---------|--------|---------|------|
| 广东煤管局 | 700 | | 60 |
|---------|--------|---------|------|
| 广西煤管局 | 1000 | | 70 |
|---------|--------|---------|------|
| 海南 | 1 | | |
|---------|--------|---------|------|
| 四川煤管局 | 5681 | 1050 | 100 |
|---------|--------|---------|------|
| 重庆煤管局 | 2848 | 940 | 70 |
|---------|--------|---------|------|
| 云南煤管局 | 2950 | 320 | 70 |
|---------|--------|---------|------|
| 贵州煤管局 | 5870 | 1120 | 345 |
|---------|--------|---------|------|
| 西藏 | 1 | | |
|---------|--------|---------|------|
| 陕西煤管局 | 4085 | 1580 | 300 |
|---------|--------|---------|------|
| 甘肃煤管局 | 2343 | 760 | 60 |
|---------|--------|---------|------|
| 青海煤管局 | 259 | | 30 |
|---------|--------|---------|------|
| 宁夏煤管局 | 1567 | 1120 | 90 |
|---------|--------|---------|------|
| 新疆煤管局 | 2779 | 556 | 150 |
|---------|--------|---------|------|
| 神华公司 | 600 | 600 | 20 |
|---------|--------|---------|------|
| 准格尔公司 | 560 | 560 | 2 |
|---------|--------|---------|------|
| 华晋公司 | 70 | 70 | 5 |
|---------|--------|---------|------|
| 伊敏河公司 | 220 | 220 | 5 |
-------------------------------------
附件:一九九八年全省各类煤矿“双控制”计划表
省 (单位盖章) 单位:万吨
---------------------------------------------------
| | |矿 井|能力(万吨/年) | 1997年 | 1998年部下达 |
| 序 | 单 位 | |---------|-------| |
| | |处 数|设 计|核 定|实 际|年 末| 双 控 计 划 |
| 号 | 名 称 | | | | | |----------|
| | |(处)|能 力|能 力|产 量|库 存| 产 量 |年末库存|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国有重点煤矿 | | | | | | | |
|---|------------|---|----|----|---|---|-----|----|
| 1、| ××矿务局(矿)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地方煤矿 | | | | | | | |
|---|------------|---|----|----|---|---|-----|----|
| 1、| 地方国有煤矿 | | | | | | | |
|---|------------|---|----|----|---|---|-----|----|
| | 其中:省营小计 | | | | | | | |
|---|------------|---|----|----|---|---|-----|----|
| | (1)××矿务局(矿)|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县营小计 | | | | | | | |
|---|------------|---|----|----|---|---|-----|----|
| | (1)××地(市)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2、|乡镇煤矿 | | | | | | | |
|---|------------|---|----|----|---|---|-----|----|
| | (1)××地(市)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8年省安排 | 其中: | |
|---------------------------------------| |
双 控 计 划 | 一 季 度 | 二 季 度 | 三 季 度 | 四 季 度 | 备 注 |
----------|---------|---------|---------|---------| |
产 量 |年末库存|本季产量|季末库存|本季产量|季末库存|本季产量|季末库存|本季产量|季末库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 审核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1997年12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停止执行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

江西省南昌市人大常委会


《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停止执行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经2004年6月30日南昌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30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告。

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4年8月10日





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停止执行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

(2004年6月30日南昌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30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南昌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南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请的《关于停止执行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停止执行《南昌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设定的11项行政许可事项,并将依照法定程序适时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



附:停止执行的11项本市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











附:

停止执行的11项本市地方性法规

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



序 号
行政许可事项名称
设定依据
实施机关

1
拆除节约用水设施的许可
《南昌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
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2
绿化工程竣工验收
《南昌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第十八条第三款
市园林局

3
公共绿地内开设摊点许可
《南昌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

4
丧葬用品生产、销售和殡葬设备出租审批
《南昌市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
市民政局

5
修墓立碑等业务的承揽批准
《南昌市殡葬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6
从外地购进的猪、牛及其他肉品检疫、检验的复检许可
《南昌市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
市商贸委

7
社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上岗资格认可
《南昌市社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
市卫生局

8
社会医疗机构聘用本市以外医务人员的批准
《南昌市社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

9
社会医疗机构门诊部、诊所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核准登记
《南昌市社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10
中小学校的选址定点、规划设计的许可
《南昌市城市中小学校用地保护规定》第七条第二款
市教育局

11
在中小学校用地范围内搭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许可
《南昌市城市中小学校用地保护规定》第九条第二款






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
若干问题研究

         陈 儒


内容提要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检察职能与检察院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混合,造成了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侵入和侵浸,掣肘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必须坚持协调、高效、精减和渐进的原则,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实现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核心目标,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从而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化,保障检察监督职能有效行使。
关键词 行政化 检察职能 行政管理职能 检察官独立性 职能分离

正文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在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时,也总要履行与法律监督有关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弊端的存在,使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造成了检察制度的变形,影响了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离,才能还原和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本文拟就“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分离”的内在动因、核心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途径等若干问题试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并期有裨于检察改革和司法实践。

一、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
-----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一)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认识基点
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检察理论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检察改革的方向,也构成检察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实行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必须以此为认识为基点,只有正确理解检察权的性质并予以准确定位,才能深刻认识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内在动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分离措施。
对于检察权性质,目前学术界存在“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之分歧。“行政权说”从检察权具有的主动性、国家代表性、命令性和执行性特征上,认为检察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检察官是行政官;“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权与审判权具有“接近度”,检察官与法官具有“近似性”,检察官虽非法官,但“如同法官般”执行司法领域内的重要功能,在有些国家,检察官被称为“站着的法官”;“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但在体制上应将检察权定位为司法权,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法律监督权说”将检察权作为独立于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第三种国家权力,是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行监督的法律监督权。
笔者认为,仅从其权力特点和行使方式的角度分析,检察权无疑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双重属性。但定位我国检察权性质,不仅要从权力本身发展的共同性规律出发,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尤其要从我国的宪政体制和司法体制出发进行“应然性”分析,也就是说,必须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来解释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应以“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应然性”的依据来给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检察权定性,从而墨守司法权只是审判权的成规,否认检察权是司法权。根据我国的宪政体制及司法体制,我国宪政意义上的“司法权”就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统一。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检察权在基本性质上是法律监督权,在国家体制上仍属于司法权,在行使方式上具有司法与行政的双重属性。因此,对检察活动的管理模式就应既不同于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也应有别于行使审判权的法院,而应根据检察权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司法规律,以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
(二)违背司法规律,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是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但是,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并没有按照司法规律建设检察机关,也没有按照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业务,而是把检察机关视为行政机关,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形成了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造成了检察职能同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相互错位,影响了检察职能充分发挥。
1、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涵义及形式
所谓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是指违背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建构和运行检察活动。它和法院的行政化共同构成我国的司法行政化问题。法院的行政化问题,众多学者俱已做过详细论述,而关于检察院的行政化问题,因对检察权及检察机关的性质在法理上一直没有澄清,且检察权在行使方式上确具司法性和行政性的双重属性,学者鲜有专门论述。同法院的行政化一样,检察院的行政化,也包括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表现在国家对检察机关的管理方式即检察机关的外部体制上,它涉及检察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检察人事权(尤其是检察长及副检察长人选)和财权的行政任命和行政拨付制。外部行政的直接后果是制约了检察权外部独立的效果;内部行政化是指检察活动内部管理上的行政化,即本文所指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内部行政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合一,即检察业务活动的完全行政化,也就是说,对检察业务活动管理完全采取了行政模式,其弊端是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二是检察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方式违背司法机关行政管理特点和规律,或者完全行政机关模式化,或者带有行政模式的痕迹,其弊端是造成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制约、干扰和侵袭。在行政化的检察活动管理模式下,检察职能同检察机关内部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和、混合(同一),使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颠倒了检察职能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主次地位,造成检察制度的变形,使检察制度成为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属,也从内部制约了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2、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1)办案体制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是以行政审批、集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办案机制,即检察权由检察机关通过层层审批的方式集体行使,再由检察机关整体承担办案的法律责任。《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由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在这种办案体制中,普通检察官只是案件承办人员,即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检察官办案,决定权集中于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部门负责人有审核权,这就使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副检察长、业务科(处)长成为决定案件的领导层,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一是“审而不定,定而不审”不符合司法活动直接性和亲历性的要求,难以保证诉讼决定和诉讼行为的正确性。二是造成了办案人员对领导的依赖,难以充分调动检察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不利于培养精英型检察官。三是办案环节过多,造成办案效率低下,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四是权责分离、责任不明,不利于错案追究责任制的落实。
(2)检察委员会构成和运作行政化。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是检察机关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下,检察委员会的成员几乎全部是检察机关的行政领导(检察长、副检察长、政治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检委会构成上的行政色化,使检委会在运作上也被打上了很深的行政化烙印。由于检委会委员都是行政领导,且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行政职位低的委员的意见。而行政职位低的委员也往往也会因为顾及领导关系而附合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其结果就是,往往影响了检委会议事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案件,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检察长在审核案件时,有是并不是因为案件重大、复杂或疑难,而是因为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往往将案件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使检委会成了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3)检察官任免行政化。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助理检察员由检察长直接任命,检察员由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但人大的任命实际上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审查,检察官的任命事实上由检察院自由决定:首先由其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院领导推荐,再由人事部门考察,然后由院党组最终决定。因此,一个检察官是否能够成为检察官或者继续成为检察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所在检察院内部的别处一些有行政职务的检察官决定的。因此,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这种任免因素的影响。
(4)检察官惩戒手段行政化。根据《检察官法》,我国现行的检察官惩戒制度是一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这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从而强化检察官对其所在部门及领导的行政依附性,使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有所顾忌或者因需“投桃报李”而不能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5)检察官管理模式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在检察官的管理上,一直把检察官等同于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等同于行政机关的干部,完全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中以检察官行政级别制最为典型。检察官管理模式的完全行政化,一方面,模糊了检察官同一般行政人员的界线,忽视了检察官的司法性,阻碍了检察官职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检察官之间过分行政化的阶位关系,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和责任,增强了下级检察官对上级检察官的过分依赖性,使检察官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6)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和缺乏分类管理。检察院内部由检察官、司法行政人员、书记员和法警组成,除行使检察权的检察长外,还有一些不行使检察权的司法行政人员,也具有检察官职位。由于没有建立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制度,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使我国检察官队伍非常庞大,检察官比例极不协调,影响了检察权的优化配置,妨碍了检察官素质的提高和办案效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本应成为检察职能的支撑和附属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在实际运行中却浸没了检察职能,掣肘了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实现这二种不同职能的分离,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
二、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
-----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核心目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弱化了检察机关的司法性,而司法性的核心就是要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因此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内部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就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来核心目标。
  (一)检察权独立性是检察权司法性质的本质要求
  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检察权之所以需要独立行使,一是因为法律监督需要一种独立性。二是因为检察机关侦查权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需要一种独立性保障。三是因为检察机关公诉权的行使应当具有独立性。四是因为司法审判权的独立有赖于检察权的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讲,检察权行使独立性,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是其司法性的本质要求。因为检察权行使独立性创造了正确运用和实施法律的必要条件,它使检察官能够排除非法干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服从法律,切实地贯彻法制原则。
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包括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两个方面。外部独立性,指检察权运行过程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受外部的非法干涉,它涉及在国家权力运作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在一般意义上,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就是指检察机关的外部独立性。检察权的外部独立是一种集体独立,是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          
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指检察官的个体独立性,其主要意义是:第一、检察官的独立性是检察业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要求。检察权以公诉权为基本构成,而公诉是一种司法性很强的活动,是以亲历性为基础的个人判断和个体操作,赋予检察官独立性,可以防止“审而不定,定而不审”的有悖司法认识规律的做法,从而提高检察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检察官独立性是防止不正当干预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保障检察权的公正行使。第三、检察官独立性有利于保障诉讼效率。司法的效能,要求办案检察官的职务行为直接产生职务上的效力,而应避免环节过多,造成决定和行为实施迟缓。第四、检察官独立是检察机关集体独立的基础,没有检察官个体独立,检察机关集体独立则得不到有效保障。但是,检察官独立不同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独立,它要受到“检察一体制”的限制。所谓“检察一体制”,是指检察机关上下形成一个整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对内要求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官服从上级检察官的命令,对外则要求“检察权的行使保持整体的统一。因此,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检察官在执行职务时,需接受上级的指示,其行为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检察一体制”虽然限制了检察官执行职务的独立性,但并未否定检察官的独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他可以合法地对抗检察长的指令,如享有消极抗命权或积极抗命权。  
   (二)我国检察机关独立性缺乏有效保障
   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检察权行使原则。与国外检察权的独立行使相比,我国检察权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检察机关相对于执政党与权力机关是不独立的。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检察机关独立性的表述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检察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制过多,检察权的外部独立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尚未获得法律的确认。在我国,宪法、司法机关组织法和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种独立性,是一种集体独立,也就是外部独立,而非个人独立即官员独立。在现行体制中,检察官受检察长领导,任何检察活动应服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虽然检察官也是检察权行使的主体,但在法律制度上还没有确立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法律还没有赋予检察官合法对抗行政指令权的能力。同时,诉讼法还是以人民检察院而非检察官为诉讼主体,检察官是检察院意志的执行者,其本身在诉讼法上还缺乏独立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完全以行政管理方式而不注意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业务,使它难以做到“独立行使检察权”,难以做到“严格执法”,难以保证检察官的高素质,确是我国检察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训。因此,作为检察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检察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实现检察官的司法官化为核心目标。
三、改革检察业务管理 引入司法管理方式
-----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的根本途径
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为根据途径,主要措施如下:
(一)重新配置检察权,改革办案体制,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改革目前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就要对检察权进行重新配置。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结合我国司法制度的特点,笔者建议对检察权可实行“三级配置”制,即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检察长、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的权限和职责,逐步取消业务部门建制,变助理检察员为检察官助理,实行主诉检察官直接对检察长负责的办案体制,其核心是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主诉检察官制是指在检察长领导下,在公诉部门实行的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负责人的检察官办案体制。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就是要打破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模式,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使检察官成为对办理案件有一定决定权和独立性的检察权行使主体,形成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责任人,权责统一的新的办案体制。主诉检察官制2000年在全国推行以来,在提高办案质量、造就高素质的公诉队伍、明确办案责任,落实错案追究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政化的办案体制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指导,在主诉检察官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争议较多,分歧较大,影响了主诉检察官制的深入推行,使设立此项制度的初衷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笔者认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无疑是正确的,它适应了刑诉法制度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是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要和重要的举措。以“主诉检察官制的设定没有法律依据、主诉检察官的职责范围界定不清、主诉检察官的难以统一”为理由反对推行此项制度的同志,没有深刻认识到主诉检察官制的制度价值,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项改革及整个检察体制改革。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否定和反对此项改革,当务之急是对主诉检察官制做进一步的完善:
1、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检察官法》,明确规定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为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提供法律依据。
2、完善检察官具体职权的设置,进一步理顺检察官同业务部门负责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关系。解决主诉检察官制的法律依据问题后,根据相当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逐步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同时逐步限缩业务部门负责人、副检察长及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职权,直到取消业务部门副检察长建制,最终将检察权主要配置给检察长及检察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各自职权范围、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权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