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04:07:21  浏览:87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取得显著成绩,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就业促进法对促进就业工作做出了法律规范。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工作要求,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一)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贯彻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简化程序,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信息服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四)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五)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就业的影响,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要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制订失业调控预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六)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七)妥善处理现行政策与法律规定的衔接问题。按照法律要求,对政策进行完善和规范,明确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调整完善操作办法,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日期为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九)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制定。
  (十)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扩大贷款范围。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安排。中央财政要进一步拓宽贴息资金的使用渠道,从贴息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奖励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具体政策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制定。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十一)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具体范围和申请认定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各地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三年。
  (十二)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十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特定就业政策需经国务院批准。对各地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并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重点支持。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中央财政按规定据实贴息。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制订。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四)各地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十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要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六)各地要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核发证件的省(区、市)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和登记证的样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要切实加强登记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
  (十七)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制订。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要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现行补贴标准不足弥补实际培训成本的,可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要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十八)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要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十九)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各地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二十)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二十一)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巩固和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并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二)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十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使法律的原则、要求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十四)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要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其积极就业。
  (二十五)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订贯彻本通知的具体办法,确保本通知精神落到实处。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
                           二○○八年二月三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局)、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市财政局:
为准确、及时反映和分析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加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我们制定了《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报送我部。1998年度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请于1999年4月1日前报送我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反映和分析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加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和财政预算外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
(二)财政预算内其它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四)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
(五)其它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第三条 凡使用和管理本制度第二条所列范围资金的部门、地方和单位,都要履行本制度的相关规定,编制和报送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中央各部门要在汇总的基础上向财政部报送本部门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要在汇总的基础上向财政部报送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
第四条 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向财政部报送的分析报告要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报送。
第五条 编报分析报告的基本要求是:
(一)报送要及时;
(二)数据和内容要完整、真实、准确;
(三)分析要深入、透彻。

第二章 分析报告的内容
第六条 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报告的部门或地区在报告期内的:
(一)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及投向分析;
(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领域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分析;
(三)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与宏观经济效益关系分析;
(四)典型建设项目的财务效益及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五)财政投资政策及投资管理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的建议等。
第七条 对本部门或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的分析和报告,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中央部门要着重对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安排的资金、中央财政其它各项支出中实际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本部门财政预算外资金的安排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各地区要重点对本地区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安排的资金、财政预算内其它各项支出中安排的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地方部门的预算外资金的安排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中央部门和地方都要认真填列附表一。
(二)对本部门、本地区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在建大中型项目及其资金来源的分析和报告。各部门、各地区要对本部门、本地区所有在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期限、概算总投资、各项财政性资金和配套资金来源情况、到位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在逐个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本部门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行业结构、地区分布作汇总分析。报送分析报告要认真填列附表二和附表三。
第八条 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领域的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建设所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施工项目个数、项目建成投产率、交付使用率等情况。
第九条 国民经济效益情况主要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报告分析,中央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包括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投资率、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额、财政收支额、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量等情况;还包括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行业的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
第十条 典型项目财务效益以及宏观经济效益情况的分析和报告。各部门、各地区要选择两个以上的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在建大中型项目,进行财务效益以及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和报告。财务效益分析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项目融资情况。分析项目建设的各项资金来源对项目财务状况的影响。对各项负债资金来源,要深入分析项目的偿债情况和偿债能力。
(二)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情况。
(三)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财务效益情况。包括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的市场需求情况预计,收益或收费情况预计,上缴税利情况预计等。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就业及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相关分析。
各部门、各地区还要选择一至二个大中型建成项目进行后评价分析报告。
第十一条 对财政投资政策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各部门、各地区都要对本部门、本地区财政投资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并着重对项目规划、项目前期研究、财务资金管理、各项投资资金来源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效益分析报告的编报要求
第十二条 效益分析报告期为每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向财政部报送本部门或本地区年度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的时间为次年2月1日,并于每年8月1日之前报送一次半年情况简要分析。
第十三条 效益分析报告按照本制度第三条规定,由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项目为基础编制单位,按资金渠道由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汇总、审核、考核并向财政部编报。
第十四条 效益分析报告的格式由文字报告和附表两个部分组成。文字报告要以附表数据为依据,但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要丰富、翔实,要有调研情况分析和典型事例分析。文字报告一般采取以下标准格式:
(一)投资情况分析。包括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量情况、构成情况;所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情况;
(二)投资效果分析。包括相关地区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情况,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经济结构调整情况、本地区经济增长情况、财政收入变动情况、典型项目融资及效益情况等;
(三)投资政策分析。包括财政投资政策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投资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预测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四)典型项目情况分析。对本制度所规定需要有典型项目情况分析的,各部门、各地区向财政部报送的年度效益分析报告,要附有二至三个典型项目的分析。
第十五条 分析报告除依据本制度规定的指标数据外,要充分运用现行投资统计体系和财政基本建设管理体系提供的信息数据,并与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按规定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不得拒绝或拖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 各部门、各地区、各项目建设单位报送分析报告的数据必须做到完整、真实和准确。对故意误报、漏报和存在问题隐瞒不报的,要通报批评并责成重报。涉及财务资金问题的,要作为违反财经法规处理。
第十七条 财政部对各部门、各地区报送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效益分析报告的情况建立年度考核评比制度。考核结果要作为被考核部门和单位资信情况的重要依据。对分析报告质量高,编报工作做得好的,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各部门、各地区可按本制度规定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一、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表
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大中型项目分析表
三、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汇总表
四、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表
五、主要指标效益分析表
六、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表
附一: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 本 | 上 |本年比上年|本年比上年|
| 资金来源渠道 | | | | |
| |年 数|年 数| 增 减 |增减比例 |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含煤代油资金)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资金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7.地方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资金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合 计 | | | | |
--------------------------------------------------------------------------
注:中央部门填列1、2、3、4、5项;地方财政填列6、7、8、9、10项。
附二: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大中型项目分析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项目名称 | |
|--------------|----------------------------------------------------------|
|项目类别 | |
|--------------|----------------------------------------------------------|
|建设规模 | |
|--------------|----------------------------------------------------------|
|建设性质 | |
|--------------|----------------------------------------------------------|
|建设期限 | |
|--------------|----------------------------------------------------------|
|预计实际工期 | |
|--------------|----------------------------------------------------------|
|开工日期 | |
|--------------|----------------------------------------------------------|
|概算总投资 | |
|--------------|----------------------------------------------------------|
|实际需要总投资| |
|--------------|----------------------------------------------------------|
|本年计划 | |
|--------------|----------------------------------------------------------|
|实际完成投资 | |
|--------------------------------------------------------------------------|
| | 总 量 | 本年安排 | 累计安排 |
| 财政性资金投资 |--------------|--------------|--------------|
| |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含煤代油) | |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 | | | | | | |
| 基建的资金 | |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续表
------------------------------------------------------------------------------
| | 总 量 | 本年安排 | 累计安排 |
| 财政性资金投资 |--------------|--------------|--------------|
| |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计划|实际到位|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 | | | | | | |
| 设基金(中央级) | | |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中央 | | | | | | |
| 级) | |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7.地方财政其它用于基建 | | | | | | |
| 的资金 | |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 | | | | | | |
| 设基金(地方级) | | |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11.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 | | | | | |
|--------------------------|----|--------|----|--------|----|--------|
| 配套资金 | | | | | | |
|--------------------------|----|--------|----|--------|----|--------|
|12.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 | | | | | |
|--------------------------|----|--------|----|--------|----|--------|
|13.中央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14.地方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15.行政事业单位自有资金| | | | | | |
|--------------------------|----|--------|----|--------|----|--------|
|16.企业自有资金 | | | | | | |
|--------------------------|----|--------|----|--------|----|--------|
|17.其它资金 | | | | | | |
------------------------------------------------------------------------------
附三: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汇总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农林|能|交通|国|市政|文教卫生广|其|
| 项目分类 | | | | | | | |
| |水利|源|运输|防|设施|播福利行业|它|
|------------------------------|----|--|----|--|----|----------|--|
| 合计 | | | | | | | |
|------------------------------|----|--|----|--|----|----------|--|
|项目总数 | | | | | | | |
|------------------------------|----|--|----|--|----|----------|--|
|概算总投资 | | | | | | | |
|------------------------------|----|--|----|--|----|----------|--|
|本年计划投资 | | | | | | | |
|------------------------------|----|--|----|--|----|----------|--|
|实际完成投资 | | | | | | | |
|------------------------------|----|--|----|--|----|----------|--|
|本年财政性资金总量: | | | | | | | |
|------------------------------|----|--|----|--|----|----------|--|
|1.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 | | | | | | | |
| 支出(含煤代油) | | | | | | | |
|------------------------------|----|--|----|--|----|----------|--|
|2.中央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 |
| 资金 | | | | | | | |
|------------------------------|----|--|----|--|----|----------|--|
|3.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
|4.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 | | | | | | | |
| 建设基金(中央级) | | | | | | | |
|------------------------------|----|--|----|--|----|----------|--|
|5.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 (中央级) | | | | | | | |
|------------------------------|----|--|----|--|----|----------|--|
|6.地方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 | | | | | | | |
----------------------------------------------------------------------------
续表
----------------------------------------------------------------------------
| |农林|能|交通|国|市政|文教卫生广|其|
| 项目分类 | | | | | | | |
| |水利|源|运输|防|设施|播福利行业|它|
|------------------------------|----|--|----|--|----|----------|--|
|7.地方财政其它各项用于基建的| | | | | | | |
| 资金 | | | | | | | |
|------------------------------|----|--|----|--|----|----------|--|
|8.国债专项资金 | | | | | | | |
| 其中:转贷资金 | | | | | | | |
|------------------------------|----|--|----|--|----|----------|--|
|9.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 | | | | | | |
| (地方级) | | | | | | | |
|------------------------------|----|--|----|--|----|----------|--|
|10.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 | | | | | | | |
|------------------------------|----|--|----|--|----|----------|--|
|11.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 | | | | | | |
|------------------------------|----|--|----|--|----|----------|--|
|12.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 | | | | | | |
|------------------------------|----|--|----|--|----|----------|--|
|13.中央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
|14.地方部门自有资金 | | | | | | | |
|------------------------------|----|--|----|--|----|----------|--|
|15.事业单位自有资金 | | | | | | | |
|------------------------------|----|--|----|--|----|----------|--|
|16.企业自有资金 | | | | | | | |
|------------------------------|----|--|----|--|----|----------|--|
|17.其它资金 | | | | | | | |
----------------------------------------------------------------------------
附四:
固定资产存量变化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合计|新增固定资产|施工项目个数|建成投产率|交付使用率|
| |------------|------------|----------|----------|
| | | | | | | | | |
| |本年|上 年|本年|上 年|本年|上年|本年|上年|
|行业 | | | | | | | | |
|----------------|------------|------------|----------|----------|
|1.农林水利 | | | | |
|----------------|------------|------------|----------|----------|
|2.能源 | | | | |
|----------------|------------|------------|----------|----------|
|3.交通运输 | | | | |
|----------------|------------|------------|----------|----------|
|4.国防 | | | | |
|----------------|------------|------------|----------|----------|
|5.市政设施 | | | | |
|----------------|------------|------------|----------|----------|
|6.文教卫生广播| | | | |
|----------------|------------|------------|----------|----------|
| 福利行业 | | | | |
|----------------|------------|------------|----------|----------|
|7.其它 | | | | |
------------------------------------------------------------------------
注:其它行业指1--6之外。
附五:
主要指标分析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 本年数 | 上年数 |本年增加数|本年增长比例|
| 指 标 |----------|----------|----------|------------|
| |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 均|
|----------------------------|----------|----------|----------|------------|
|1.国民生产总值 | | | | |
|----------------------------|----------|----------|----------|------------|
|2.国内生产总值 | | | | |
|----------------------------|----------|----------|----------|------------|
|3.国民收入 | | | | |
----------------------------------------------------------------------------------
续表
----------------------------------------------------------------------------------
| | 本年数 | 上年数 |本年增加数|本年增长比例|
| 指 标 |----------|----------|----------|------------|
| |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均|总量|人 均|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 | | |
|----------------------------|----------|----------|----------|------------|
|5.投资率 | | | | |
|----------------------------|----------|----------|----------|------------|
|6.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 | | | | |
|----------------------------|----------|----------|----------|------------|
|7.财政收入 | | | | |
|----------------------------|----------|----------|----------|------------|
|8.财政支出 | | | | |
|----------------------------|----------|----------|----------|------------|
|9.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 | | | | |
|----------------------------|----------|----------|----------|------------|
|10.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 | | | |
----------------------------------------------------------------------------------
附六:
新增生产能力和新增效益情况表
填报单位: 单位:万元
--------------------------------------------------------------------
| |已有生产能力和效益|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
| 行 业 |------------------|------------------|
| | 上年 | 本年 | 上年 | 本年 |
|------------------------|--------|--------|--------|--------|
|1.农林水利 | | | | |
|------------------------|--------|--------|--------|--------|
|2.能源 | | | | |
|------------------------|--------|--------|--------|--------|
|3.交通运输 | | | | |
|------------------------|--------|--------|--------|--------|
|4.国防 | | | | |
|------------------------|--------|--------|--------|--------|
|5.市政设施 | | | | |
|------------------------|--------|--------|--------|--------|
|6.文教卫生广播福利行业| | | | |
|------------------------|--------|--------|--------|--------|
|7.其它 | | | | |
--------------------------------------------------------------------
注:生产能力和效益要同时填明指标。



残疾人就业条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88号

  《残疾人就业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残 疾 人 就 业 条 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六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用人单位的责任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
  第九条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 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以下统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应当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资格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残疾人职工的实际情况,对残疾人职工进行上岗、在岗、转岗等培训。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保障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应当优先考虑残疾人就业。
  第十六条 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面筹集资金,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四章 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十二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一)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
  (二)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四)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
  第二十三条 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残疾人失业登记、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第二十四条 残疾人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有关责任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